隆回这座小城,凭什么被“传唱”
潇湘晨报 2023-08-13 12:10:09
13.7w阅读

隆回,因一首歌火遍世界。

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一首《早安隆回》,让湘中小城隆回,在全世界意外爆火。

其实,一百多年前,隆回人魏源就因一本《海国图志》,成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大门闭锁的清末,这样的世界视野,为什么会在隆回产生?

自然与人,共同塑造了隆回的人文精神和蓬勃气象。隆回,虽地处湘中一隅,却不是文明的不毛之地,有时甚至领天下之先。隆回人克服了地理的阻碍,让求知之心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一代代人才辈出,形成了隆回人突破自我、勇于跨越的性情。

袁隆平为何看中这片独特的山水

隆回,绝不应该,只因为一首歌才被人们熟知。隆回隐秀于山河之间,有一种毫不刻意,天然去雕饰的美。

从云贵高原向东,雪峰山余脉在隆回留下最后的波澜起伏。海拔在此由西北向东南缓缓降落,似大自然的阶梯,雕刻出山原、山地、丘岗等地貌区,塑造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环境,一个多彩而包容的生境。

这片独特的山水,为多种物产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生长条件。“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将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放在了隆回羊古坳镇雷峰村。自2009年以来,这片基地攻克了超级稻亩产900公斤世界水稻难关,并创造了亩产1089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2022年以来,又连续刷新新品种大面积试种高产纪录以及再生稻头季高产纪录、再生稻两季周年最高产纪录,继续着中国人的“禾下乘凉梦”。

隆回,也是“中国金银花之乡”,隆回金银花稳占全国金银花产量的60%以上,这里有着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金银花原生态种植区。据统计,隆回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22万亩左右,产值超过20亿元。隆回还是一个“中药材王国”,仅小沙江镇就是全国六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这里种植的中药材达178种,其当家品种除金银花外,还有白术、杜仲、天麻等,为中国人的生活注入了种种味道,强健着中国人的筋骨。

得益于地形和气候的完美配合,隆回还是龙牙百合、佳瑶猕猴桃等农产品的理想家园。这里还孕育着几位性格截然相反的老“土著”——隆回辣椒、红皮大蒜、虎爪生姜,当地流传: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黄心,萝卜辣背筋。在隆回,生活就是这么有滋有味,从头到脚,都熨熨帖帖。

承包了中国人的“门神”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年画。在隆回,存在着一个五彩斑斓的年画世界。

作为活着的精神文化遗产,滩头年画形成于唐代,是中国四大民间年画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造纸、刻板到印刷,滩头年画大大小小二十多道工序都在隆回滩头镇完成,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罕见,几乎每个关键工艺都被列为非遗。

隆回滩头镇,山水环境独特,楠竹漫山遍野,为造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加入当地泉水和独特天应石泥浆的手工抄纸,用它来印年画,颜料艳丽夺目,还塑造出浮雕感。崇尚鬼神的楚文化和梅山文化,在滩头交汇,给滩头年画带来灵感与文化支撑。滩头年画色彩明艳,常见鬼神题材,气质古拙,无论从色彩还是造型、工艺,都堪称“天下一绝”。

滩头年画鼎盛时期,曾一年卖出两千万张,几乎承包了中国人的“门神”。身披艳丽服装的“门神”,是滩头年画的“顶流”。点睛,是滩头年画匠人的绝活,一经点睛,“门神”便似注入灵魂,目光炯炯,神采逼人,震慑四方。鲁迅先生盛赞“可爱极了”的《老鼠娶亲》,也是滩头木版画,它把广为流传的民俗故事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滩头年画勾出美好的来年,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情感。如今,滩头当地还流传着“滩头年画威力大,歪风邪气见它怕。贴上一幅滩头画,子子孙孙幸福家”的歌谣。

除了年画,滩头造纸也造出了新意,土纸、色纸、香粉纸各类纸品琳琅满目。其中香粉纸曾作为贡品受到慈禧太后青睐,被称为御泥。民国时期,香粉纸名气更大,上海、湘潭等地的客商慕名前去滩头组建作坊生产香粉纸,滩头每年600箱香粉纸销往欧美和日本,国内一纸难求。

说不尽拍不完的“桃花源”

多彩的文化,是理解隆回的风情密码。雪峰山中段东麓,有“世界神秘绿洲”之称,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一个说不尽拍不完的“桃花源”。

隐匿在崇山峻岭间的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先祖为古梅山峒蛮。作为新潇湘八景之一,虎形山花瑶是中国唯一以民族命名的景区。有着深山密林的庇护,花瑶有幸在多个朝代灭绝种族的杀戮中延续下来。山外繁弦急管,花瑶却过着“讨念拜”、“讨僚皈”、唱呜哇山歌、挑花的田园牧歌生活。他们奉山与树为信仰,依古树和山石建立起花瑶村寨,在砍山、烧炭、播种、狩猎、婚嫁等大事前,还会先请梅山神,古老梅山蛮时代的生活习惯被花瑶保留至今。

花瑶崇拜自然,把古树当“养父”,崇木凼那成百上千棵古青冈便是他们的“信仰”。他们耕于山林,层层如明镜的白水洞梯田就是他们在大地刻下的“诗篇”。他们活得自在洒脱,随性子引吭高歌,发出野性原始的呜哇呐喊,或赶野兽,或歌颂爱情,成了流传至今的呜哇山歌。

最令人惊艳的是花瑶服饰,绚烂得如同山间举起的火把,这得益于花瑶女子精湛的挑花技艺。没有文字的花瑶人,挑花是她们用针线编织的生活与信仰的“无字史诗”。细腻的针法变幻出古朴粗犷又纷繁多变的图案,挑出一个个神秘而动人的人、事、物。沈从文先生盛赞它是“世界一流的挑花”。

花瑶文化与梅山文化,历史与现实,在古树、怪石、梯田、云雾、峡谷、瀑布间碰撞积淀,独成一方秘境。

隆回人:一颗进取勇敢的心

一颗进取勇敢的心,深藏在隆回的山河之间。从古到今,隆回人靠着一股“蛮”劲,开山拓路,眺望远方。特别是在近代,隆回人攘臂高歌,率先“睁眼看世界”,义无反顾地走进中国近代奋发图强的时代洪流。

鸦片战争中,列强的船坚炮利,改变了中国的格局,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魏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蛮劲”,影响着一代代隆回人。晚清,魏光焘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中敌我力量悬殊的“牛庄之战”;辛亥革命期间,年过半百、白须飘飘的谭人凤带着满腔热血冲锋在起义前线;孙俍工和袁吉六,成了伟人之师;舆地学家欧阳缨,在抗日战争中编辑《中国航空图》、《日本航空图》等军事地图,为抗日战争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隆回还走出了以邹汉勋、邹代钧家族为代表的“舆地世家”。这一家族七代人同攻舆地之学,集结舆地学者46人,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大本营。其中,邹汉勋系统论述了地图基本测绘方法和理论;邹代钧则作为“第一个”到欧洲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中国人,加速了中国舆地学与世界地理学的接轨。

中国文化的满天星斗里,有隆回人的身影。

城市与乡野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隆回。名声在外的隆回“村晚”延续了22年,村民们从田间走上舞台,放下裤脚便载歌载舞,用艺术舞台书写着隆回的乡村记忆与美好愿景。近些年,隆回还组建起全国第一支县级交响乐团,培植出器乐、舞蹈、小戏团等1200多个文艺团体,《早安隆回》便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应运而生。这里有隆回生活的热烈,也是隆回作为宝藏大县的写照。

这就是隆回,传统与现代相融,人文与山水相交。如今,怀衡铁路开通,隆回有了高铁站,日均旅客吞吐量超过6000人。隆回不再是封闭的小山城。现在,它可联通世界。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实习生熊文阮 欣雨 方远亲

图/隆回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