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学生集体举报导师造假背后,有多少洞开的防线
潇湘晨报 2024-01-17 19:56:17
1.5w阅读

就在国家教育部组织高校撤稿论文自查的当下,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11名硕士、博士生集体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事件引发舆论哗然。

教师的神圣与光荣,就在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在11名学生的举报信中,他们的导师黄飞若编造实验结果,操纵同行评审,侵占资金、唯利是图……

图片

16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称,已针对举报信息成立工作专班,启动调查程序。

涉事学院既已宣布启动调查,希望能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如果举报属实,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

用假数据来填充科研成果的背后,有多少洞开的防线?

 

学术道德监管有没有到位?

科研数据必须真实、有效,同时要经得起验证。这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但这份129页的举报材料中,绝大多数篇幅举报的是论文数据造假。

涉事教授黄飞若的得意之作“山竹醇”,举报学生称连提取物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有关的实验却一直 “隐秘地进行”中,黄飞若的得意门生更是SCI论文发了个遍。

神秘的还有这个课题组的实验室。

举报学生称,这个实验室很少做实验,因为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都没有,实验试剂还需要学生自费购买。

实验都很少做,频繁发表的论文是如何而来的?

举报材料给出的答案是,让学生篡改和编造实验数据。如果不从,就“以延迟毕业等为由”,强迫学生篡改成“完美的数据”。

除了数据造假,黄飞若的一名博士生还被指操纵同行评审。

举报材料称,该博士生称有熟人,不仅指挥学弟学妹“让你拟一个审稿意见出来”,更直言“编辑一般不看,不用太严苛”。

图片

学生举报的上述情况是否属实,需要调查来认定。但有一个问题,学校内部如何监管,如何确保监管到位? 

对于学术造假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成立科研诚信委员会、科研诚信办事处、监察员等专门机构或岗位进行监管。

但在涉事学院去年成立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的通知上,黄飞若的名字就在委员之列。

图片

这不仅让人疑问,当委员涉嫌学术不端,该委员会如何进行公正、客观的调查,避免公众发出 “同事查同事,朋友查朋友”的质疑?

同时,举报材料中所列举的众多论文数据造假问题,该委员会之前是否接到过举报?如果有,调查结果是什么,又是如何调查的,能否告知于公众?

 

科研经费去向能不能理清

在举报学生口中神秘的实验室,还有一个怪现象。

举报材料称,实验室经常能收到购买试剂耗材、检测样品、维修仪器设备的发票用于报销,然而,这些材料却在实验室中难见踪迹。

学院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系建设、院系发展的经费设置有一定的金额额度,而黄飞若每次报销的发票,“都能够完美符合分配额度,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在本科生项目经费上,黄飞若被指在项目申请成功后第一时间凑好发票,让本科生拿去报账,一般经费批下来没两天就报得干干净净,实现“精准报销”。

举报学生还称,自己的科研补助经费遭到了涉事教授的克扣。

黄飞若手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经费充裕,但实验做不了、劳务费发得少,那么项目经费究竟都花到了什么地方?举报学生在举报材料中发出疑问。

不仅学生恳请相关部门能够深入调查,主编也想知道,相关科研基金的监管是否到位?是否因监管问题放纵了学术不端之风?

 

 结 语 

一起举报事件,背后透露出太多的问题。

学术造假,不仅对学生造成伤害,更毁了学术诚信,对于国家的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此次事件,需要一个调查结果。对学生和网友的质疑,需要有力的回应。

对于学术不端,最重要的不只是把造假者钉在耻辱柱上,而是关上学术造假背后洞开的大门。

有媒体联系到一名举报学生,该生表示此次联名举报的研究生人数,占到黄飞若课题组总人数一半以上。他们在举报信中提到,呼吁相关部门对黄飞若及其团队的造假行为进行彻查和严肃处理。同时,也希望学校能给予相关学生合理的补偿和解决方案,保障学习和发展权益,“我们相信学院会彻查此事,给予公正的处理”。

公众也在期待此事得到公正的处理。

撰文/记者向玲 实习生周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