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细雨,万物复苏。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长沙、常德等地,深入学校、企业、历史文化街区、乡村等进行调研。
本报推出《牢记嘱托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第一站,记者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
4月11日一早,记者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走进学校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这里有许多铸魂育人的故事值得探寻。
如何更大程度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参观学习,红色文化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将如何更大程度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给出了她的答案。
“我们把整个馆课育人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就像一个同心圆。”杨丹介绍,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红色资源,而同心圆的第一个层面是面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所有大学生和老师,把红色资源运用到教学和社会实践项目中等。第二个层面则是针对其他大中小学,例如大学思政课、小学的“六一”节入队仪式活动会在这里举行,而一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设计课程,把红色资源用活。第三个层面则是面向更广大的社会大众了,例如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群众的红色知识普及等,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各种不同的课程。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让上课的受众感觉到仿佛身临其境,跟着总书记看到了一师。”杨丹介绍。
推出“润之英才”卓越教师培训班
从城南书院校区驱车大约15公里,就来到了东方红校区。迎着绵绵细雨,走进图书馆,一个文献展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陈列了不少毛泽东著作,展台旁,几名学生正拿起书翻看学习。红色文化浸润了校园的许多角落。校园内有一面“红墙”,展示一师校史上四个人才高峰时期的师生人物群像。学校意将这面墙打造成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新地标、新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023年,一师推出“润之英才”卓越教师班,引领教师教育培养能力的提升,培养更多的大先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成翼介绍,在培养大先生的同时,也要以大格局培养栋梁材。面对技术迭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等新形势,一师提出了“两坚持、两拓展”的发展思路,即坚持师范教育主责主业、适当拓展非师范教育,坚持小学教师教育特色优势、适当拓展其他层次教师教育,推进教师教育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
多年来,一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敢担当、能奉献的毕业生,未来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走上讲台,“在走上讲台之后,我们必须传承好一师的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不仅仅是针对我们自身,也要向我们所教育的学生们灌输一种爱国爱民、为国奉献的精神。”一名即将走向教育岗位的大三学生说。
“百年前,我们是师范教育的‘领跑者’,现在我们是对标一流师范大学实力的‘追赶者’。”罗成翼表示,新时代一师一定高举师范旗帜,紧跟时代步伐,拓宽办学思路,延伸服务链条,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格局来办好一师,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栋梁材,贡献更多一师力量。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摄像记者王家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