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东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翻译专业大二学生。9月17日,他换上一袭黑色中式衣衫,“穿越”到一百多年前,和数名有志青年一起,走进古色古香的城南校区,共同“寻找毛润之”……这是湖南省级大思政课品牌——“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的一幕。湘水东岸,妙高峰下,长沙人俗称的“一师旧址”,现在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以下简称“一师城南校区”),也是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所在地。巍巍学府,校馆相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奏响着不辍的青春之歌。
手持征友启事寻找毛润之
在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门前,数名身着中式衣衫的青年学子手持“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瞬间将时光拉回到一百多年前……在这堂沉浸式的“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上,每一位观众也都是参演人。大家一同在“召集人”的带领下,沿着时光足迹,依次来到学校的大厅、大礼堂、第八班教室、老寝室四合院、第八班寝室、水井等地方。
作为参演青年学子的一员,黄润东在时空交错中,感受着前辈校友的革命理想与足迹,也让自己如今的求学脚步更加坚定。“学习是为了什么?”在毛泽东当年听课的教室——第八班教室,教育名师“杨昌济”将这个问题抛给现场“学生”。
在老寝室四合院的连廊下,论起读书方法,“如果借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但只能读一个星期,你会怎么办”的问题,引发了所有人的思考。
来到毛泽东住过的寝室——第八班寝室,他提倡的“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的“三不谈”被张贴在寝室门前,带给大家深深的震撼与思考。“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一问既出,大家畅所欲言。
这是“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上的互动缩影,也是穿越古今的对话。
课本知识“活”了起来
在一师城南校区,复原的毛泽东曾听课的教室、住过的寝室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特别是教室里那张摆有“毛泽东的座位”的课桌,成为大家无比向往的最佳学习体验位。只是对于同学们来说,除了拍照打卡,然后呢?一师教育人显然有着更多的思考。
去年12月25日,“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正式迎来首演,来自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市长郡中学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活动。当时长沙已是隆冬时节,但从手持《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的那一刻开始,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当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成为站在眼前的老师、同学,当平日那些说教的文字变成耳畔的真实对话、变成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学生直呼:“感觉课本上的人物和知识都‘活’了起来!” 可以说,“寻找毛润之”不仅仅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课,也不是单纯的校史课,正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胡春光所言:“一师的校史既是校史,也是革命史。”
有游客在参观体验中潸然落泪
与游客们短暂的沉浸式体验不同,湖南一师部分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就在城南校区,他(她)们也有自己的专属的读书体验。杨欣钰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和黄润东一样,她也是“寻找毛润之”的参演演员之一。说起在一师城南校区读书的时光,杨欣钰感慨万千:“很多次行走在校园中,从一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这是毛主席当年也走过的路,现在我正沿着他的足迹去往知识殿堂,这让我感觉上课富有神圣感。”
更让杨欣钰感动的是,在一次参与演出的过程中,她看到一位前来参观体验的老奶奶潸然落泪。那一幕给她内心带来深深的震动:“百年前那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正在给予自己新的成长动力。”
九月的长沙秋风初凉,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的校园深处,一棵有110多年树龄的石榴树上,拳头大小的石榴已挂上枝头。石榴树下有一口水井,青年毛泽东在校求学时,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都到井边洗冷水浴,认为是一种锻炼身体和意志的好方法。
另一个关于锻炼和实践的佳话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好友萧子升不带一分钱,用时一个多月步行900多里,游历了长沙周边五县,广泛接触到城乡各阶层,对当时的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关于读书、关于立志、关于报国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真实生动的故事素材,正在校馆融合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教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