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气化是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近日,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本科生郭俊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为高效生物质能源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指导。该研究成果以《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exergy analysis of biomass fluidized bed gasification》为题,发表于中科院SCI一区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该研究聚焦于生物质流化床气化过程的㶲效率(Exergy)分析,系统性地探究了温度、当量比、蒸汽碳比、床层压力、气化剂、催化剂以及原料特性等核心工艺参数对气化㶲效率的综合影响。研究团队基于实验数据与㶲分析方法,深入揭示了各参数的优化路径与相互作用机制。
这项研究成果为设计与运行更高效、更稳定的生物质气化系统提供了清晰的优化路线图,突破了传统单参数优化的局限,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迭代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该成果不仅对提升生物质能源转化效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也为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
据介绍,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是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孤例。2025年,由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指导的多名本科生,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相继在多家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包括三篇SCI一区顶刊论文)。这些成果的集中涌现,是该院近年来着力构建并深化“认证固能、数智赋能、赛研拓能”三能育人理念的结果。该院将人才培养的根基扎深、视野拓宽、能力做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和强大的支撑力。
其中,本科生李涛同学敢于挑战经典能源转化评估理论,正是因为他对核心知识的掌握达到了深刻的程度,才让他有底气指出经典指标的不完备性,并提出能源效率评价新方法,其成果最终发表于能源领域SCI一区TOP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郭俊此次发表的论文,若无对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就很难完成这项发表于中科院SCI一区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的研究工作。
同时,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浪潮,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积极推动“数智技术”为传统工科“赋能”,鼓励学生运用前沿工具解决复杂难题。本科生陈温妮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SCI一区期刊《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她创造性地将机器学习与传统评价方法结合,构建的预测模型能为有机固废气化工艺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为“无废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同样,刘沙同学聚焦农业绿色转型,运用超效率DEA-SBM-ML等复杂数据模型,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集聚区的能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关系,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为制定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将继续围绕“认证固能、数智赋能、赛研拓能”核心理念,为心怀梦想的学子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培养更多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通讯员段姣姣 向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