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操场边那棵老樟树,就想起自己8年前在这片热土上参加社会实践时青涩的模样。”走进长沙县果园镇田汉学校,专程赶来对接前期准备工作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辅导员张文芳老师心中满是感慨。大一时曾跟着学长们来到长沙县支教的她,如今已经是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分团委书记。今年暑假,她以指导老师的身份驻扎在这里,带领“‘化’漾童心”实践团的19名大学生,为果园镇40多位小朋友送上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科学盛宴。
“请注意看!”实践团成员朱胡月手持量杯,将柠檬酸溶液缓缓倒入装有小苏打和食用色素的“火山”模型中。随着“噗”的一声,红色泡沫从瓶口喷涌而出,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呼。这种“直播+实操”的创新教学模式,让每个小朋友不仅清晰观察反应细节,还能亲手触摸科学的魔力。
“非牛顿流体”实验现场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志愿者朱睿将玉米淀粉与水按比例混合,边演示边讲解:“看,你轻轻摸它是液体,用力捶打就会变硬。”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动手制作,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这就像科学的脾气,你越了解它,就越能和它做朋友。”朱睿的比喻让孩子们似懂非懂,却牢牢记住了“遇强则刚”的科学特性。
水中烟花、神秘彩虹雨、烟雾瀑布……每天的趣味实验课上,一个个“魔法”接连上演。当食用色素在油与水的分层中缓缓散开,如烟花绽放;当不同密度的液体形成绚烂的“彩虹雨”;当干冰与水相遇生出“烟雾瀑布”……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我回去要告诉妈妈,厨房里的油和小苏打都能变成‘科学道具’!”不到9岁的沐辰举起自己做的“彩虹雨”,兴奋地向同伴炫耀。
“老师,淀粉变蓝后还能变回来吗?”“牙签为什么能在水面站成圈?”“油和水为什么不能做朋友呢?”实验间隙,孩子们追问不停。张文芳带着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的演示操作,有的讲解原理,有的记录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忙得满头大汗却乐在其中。他们化身“科学引路人”,用生活中的材料演绎神奇“魔法”,为孩子们打开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
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除了趣味实验课之外,还安排了手工艺术、心理健康、红色文化、安全教育、课业辅导等多元内容。
在手工艺术课堂上,志愿者先示范用吸管拓印花朵,随后指导小朋友们自由创作,一幅幅充满春日气息的作品跃然纸上。“我的手掌画”环节,小朋友们蘸上五彩颜料,将手掌按在画纸上,再用彩笔添画细节,有的画出会飞的手掌,有的掌心里开满了鲜花。每一幅独特的手掌画都承载着奇思妙想,艺术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底悄悄发芽。
心理健康课堂“爱的抱抱”游戏中,志愿者喊出数字,孩子们便迅速相拥成团,小小的身躯紧紧依偎,彼此传递着温暖与快乐。原本羞涩不敢发言的小佳,在心理课后主动分享手绘故事;曾对自然科学懵懂的眼眸,因趣味实验亮起探索微光。
“这段实践旅程是双向的照亮。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叹,让我回想起最初爱上化学时的纯粹热情,也让我重新审视科研的意义——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实验室的突破,更在于启迪下一代的心灵。”7月15日,回到学校的实践团研究生伍涛在支教感悟中写到。
张文芳介绍,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化’漾童心”实践团将通过“定期实践+结对帮扶+线上联动”的方式,持续为长沙县果园镇的少年儿童提供常态化的科学启蒙与成长引导。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 通讯员金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