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时不愿入睡,到工作后难以入睡,数据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且学生群体、中老年群体问题更突出,睡眠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关键因素。
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每个地市至少设一家睡眠门诊”,睡眠健康管理逐步从治疗转向预防。潇湘晨报·晨视频梳理发现,近日来长沙市多家三甲医院已陆续开设“睡眠门诊”。
在这里,人们到底因为哪些问题入睡困难?又能通过哪些方式改善?中、西医开设的睡眠门诊分别有哪些特色项目,市民应如何选择?我们采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和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的相关专家。
中医睡眠门诊:激发“自愈”潜能
中医治疗睡眠障碍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核心理念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刘未艾介绍,“中医认为‘阳不入阴则失眠’,需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改善睡眠。”目前,该院睡眠门诊以非药物疗法为主,包括针灸、艾灸、刮痧、拔罐及推拿等外治法,辅以中药内服调理脏腑功能,二者结合改善睡眠问题。
“哺乳期女性、药物依赖患者及体质敏感人群更倾向选择中医。”刘未艾提到,在今天的义诊活动中,就接诊了一位因频繁起夜哺乳导致失眠的哺乳期妈妈,因担心药物影响母乳质量,考虑过后选择了针灸治疗。此外,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肝郁气滞者以疏肝理气为主,心脾两虚者则需补益心脾。
虽然中医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但其注重根除病因。刘未艾解释:“中医擅长通过调节身体内环境,激发自身修复能力,减少复发风险。”例如,针对长期熬夜、手机依赖导致的“阴虚火旺”,中医会通过滋阴降火的穴位针灸配合中药调理。
刘未艾建议:“晚上11点胆经当令,此时入睡最宜养肝血。”对于现代人“晚睡强迫症”,她提出“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有节”三大原则,并推荐睡前泡脚、按压安眠穴(位于耳后风池穴与翳风穴中点)等方法辅助改善睡眠。
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刘未艾提到,“春天是养肝的好时机,也是我们调整作息、‘养好’睡眠的好时机。”
西医睡眠门诊:科技护航关注睡前和睡后问题
“西医治疗睡眠障碍的优势在于精准化与科技化。”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贺国华介绍,此前虽未正式开设睡眠门诊,但在神经内科的门诊中也经常接诊到有睡眠问题的患者。今年3月,睡眠门诊正式启动,目前门诊配备多导睡眠监测仪、心理评估量表等设备,可全面分析睡眠结构及潜在疾病。
从临床数据分析,贺国华发现睡眠问题较多发生在学生群体和老年人群体之中,“学生群体一般是因为学习压力较大、睡前看手机和作息不规律引起;在老年群体中,也有一大部分人是因为长期失眠导致慢性失眠,随着时间流逝助眠药物效果变差,继而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另外,近年来中青年群体失眠现象也有增多,贺国华分析,这与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许多年轻人白天依靠咖啡提神,到晚上就入睡困难了,这也有咖啡因影响的缘故。”
和中医不同的是,西医睡眠门诊更多的是依靠工具和设备去寻找失眠原因,并关注市民入睡后的状态。如使用量表测评患者是否因焦虑症入睡困难、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发现患者入睡后是否存在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夜间癫痫等相关疾病。“以夜间癫痫举例,有很多市民在入睡后会发生癫痫,并且仅在夜间发生,如果不及时干预处理,也会对大脑造成损伤,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仪器去进行监测。”贺国华说。
什么程度的失眠应寻求专业帮助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贺国华提到,失眠首先会造成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其次失眠对精神心理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使人焦虑抑郁、影响记忆和认知功能,甚至引发老年痴呆;另外失眠人群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在医学上,失眠被分为慢性失眠和短期失眠。一般来说,失眠症状已经超过三个月,每周失眠超过三天以上,可以判定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更多的则是倒时差引发的失眠或是饮用咖啡浓茶引发的失眠等,这类可以通过自我调整缓解的失眠问题市民可先自行调整。若达到慢性失眠的标准,则应及时前往睡眠门诊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此外,如果被告知在入睡之后有长时间呼吸暂停、拳打脚踢、抽搐等相关症状,也应及时前往睡眠门诊进行睡眠监测,并及时干预治疗。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