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美·阅启成长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探索非遗美育课程新路径
潇湘晨报 2025-05-16 12:36:11
3.5w阅读

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陶艺教室里,三年级燕子墨同学正专注地拍打着陶泥,泥点溅上校服也浑然不觉,因为他在用心触摸千年陶艺的温度。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校园常态。陶艺、湘绣、年画、汉服、花鼓戏、长沙方言等非遗课程,正依托大学教授和非遗传承人的托举,以鲜活姿态走进小学课堂,在教师和孩子们手中绽放出别样风采。

体系化构建:非遗课程全域浸润

自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玲带领团队探索出了“2+1+2”模式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将非遗课程板块巧妙地融入其中。学校精心开设了湘绣、陶艺、版画、服饰、花鼓戏、方言等极具特色的非遗课程,形成覆盖全学段的美育浸润网络。每到课后服务时间,校园里便充满了孩子们专注学习非遗技艺的身影,或是一针一线刺绣,或是用心塑造陶艺作品,又或是专注地刻画版画,场面十分热闹。

跨界联动:为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特有的大中小一体化发展优势,附小邀请了王亚平、林军、孙舜尧等资深大学教授及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担任非遗课程导师,引领非遗课程发展。专家们无私奉献,精心编写课程教材,并亲临课堂指导教师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传授专业技艺。通过建立高校智库支持、基础教育实践、社会资源导入的非遗教育共同体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

2024年盛夏,湘绣的东方之美飞越重洋,绽放在葡萄牙的课堂上。袁雅清老师带着绣针丝线走进葡萄牙,手把手指导当地孩子学习平针、掺针等湘绣技法。在孩子们专注的指尖下,素白绸缎逐渐浮现出灵动熊猫与中国结。当异国孩童举着绣有中葡双语的作品合影时,这场跨越国界的非遗课堂,让湘绣从湖南的绣绷走向世界的展台,为欧洲孩子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成果可视化:让成长看得见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附小定期开办展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将自己精心制作的非遗作品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和老师们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一件件精美的湘绣作品、栩栩如生的陶艺、富有创意的版画和特色服饰,无不展示着孩子们在学习非遗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这些展示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课程的魅力。

从陶艺教室飘出的泥芬芳,到版画工坊跃动的刻刀韵律,再到国际舞台绽放的湘绣之花,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用非遗课程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每件作品都是文化基因的年轻表达,每次创作都是师生共同运用传统智慧的当代新生——这或许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潇湘晨报记者 彭美琳  通讯员 曾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