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7月11日,由长沙学院音乐学院12名师生组成的“星火相承,乡音筑梦”暑期实践团前往长沙县青山铺镇进行音乐美育浸润支教、寻访非遗文化、重走红色调研足迹以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效能,努力挖掘乡村美育本土特色文化,用“非遗”传播红色文化,用“红色”传承非遗文化,探索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路径。
文化体验:感受“红色青山”革命历史
追忆红色事迹,坚定初心使命。期间,实践团寻访青山铺镇红色文化,走进刘少奇天华调查史实陈列展厅,和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杨义馆长对话,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细观照片、旧物等珍贵史料,重走天华调查小道,在山林步道间重走革命前辈调查之路,追寻调查研究的红色足迹。
匠心传承:探寻“青山非遗”文化魅力
实践团深入青山铺镇,对话长沙山歌非遗传承人杨佑仁、竹编非遗传承人袁美娇,见证到朴素的文化情怀。乡野之间,实践团队员们聆听着传承人杨佑仁老人、袁美娇老师的传奇故事。杨佑仁即兴吟唱自创山歌《心中的赞歌唱不完》,实践团成员记录下老人“下田劳作时唱歌统一步伐”的鲜活记忆,听音译谱,为传习所新增数字化影音档案。在袁美娇的竹编工坊,队员们体验了到了编织的乐趣,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生命力。他们坚守热爱,几十年如一日,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传承,是让非遗文化在乡土间、田野中、生活里抽枝发芽。
星火相承:美育赋能青山童声计划
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拓展社会实践辐射范围,与长沙县青山铺镇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挂牌“音乐学院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将围绕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挖掘乡村本土美育文化,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青春乐章”。
实践团同步在广福中学启动“青山童声计划·美育课堂”,通过趣味音乐课堂带领学生学唱《卢沟谣》、认识乐器,以互动教学播撒美育种子,为乡村儿童开启音乐启蒙之旅。本次活动是与青山铺镇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后的首次美育实践,校地双方表示,将持续推进常态化美育支教,让艺术教育滋养乡村成长。
劳者自歌:开启“田埂课堂”美育范式
团队在长沙县青山铺镇洪河村万亩示范田开展“田埂里的课堂”活动。队员们身着统一文化衫,在稻浪间齐唱《禾下乘凉梦》,用无人机多角度记录这场融合自然与艺术的田野音乐会。行走稻香田间,在稻田里跟随音乐放声歌唱,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泥土音乐课”让大家在劳作中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田野里的课,这种“艺术+农耕”的美育新模式,实则是一种劳动创造美、美反哺劳动的教育模式,既是在重塑当代青年对土地的理解,也是在传承农耕文化,为当地文旅注入了新活力。
不插电音乐会:展现“青春青山”乡村新活力
7月11日晚,青山镇大沙里野孩子自然农场化身天然音乐厅,由镇团委、民生事务办主办的“在青山 嗨一夏”老友音乐会在此温情上演。来自高校三下乡团队、本地新村民与留守儿童等100余人,以星空为幕、稻浪为席,用不插电形式,通过三个特色篇章演绎乡村振兴的青春叙事。
队员们利用专业所长酣畅表演。大学生团队与当地村民联袂演出,从黄昏持续至夜幕,《像你这样的朋友》、《至少今天很快乐》、《海阔天空》等歌曲引发全场大合唱。现场,歌声、掌声、欢笑声、风声,混合成这个夏夜最美妙的声音。“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激活乡村。”活动负责人表示。
扎根希望田野,激扬青春担当。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星火相承,乡音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利用专业优势,通过红色非遗传承与美育支教双轨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与当地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出“专业赋能+文化深耕”的村校共育新模式,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效能,为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 通讯员李璇 王译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