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学生研究开发AI工作站,获业内专家关注
潇湘晨报 2025-04-19 10:29:24
7.0k阅读

从学生用AI解题、医生靠AI辅助诊断,到艺术家与AI协作创作,全社会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AI狂欢”。而AI应用面临的高算力成本和高入门门槛问题,已成为当前技术普及的核心障碍。

由长沙师范学院在读学生组成的StackNest团队,针对这一痛点研究开发了一套AI工作站,让主流消费级显卡就能够满足现在AI的高算力需求,吸引了大量关注。“我们目前已收到不少订单,相关公司的商务和技术专家为此还专程来我们学校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18日,StackNest团队核心成员、长沙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赵洋告诉记者。

团队核心成员各具专业背景

StackNest团队脱胎于2020年成立、由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老师许正兵担任首席导师的互联网与新媒体应用创新实验室。当时,长沙师范学院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项目研究、团队竞赛等活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咨询和辅导服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

“学院为工作室发放了启动基金,提供了日常运行场地,并且积极争取校内外各方面资源支持,推动工作室与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的全面对接。”许正兵告诉记者,StackNest团队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与学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也离不开赵洋和整个团队的努力。

赵洋主攻智能硬件开发与多模态交互技术,曾获中国高校计算机设计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全国二等奖,主导开发了智能校友录应用Contactrix,通过算法架构优化实现跨场景社交资源匹配。

“我以‘技术+设计+商业’的复合能力开拓硬科技创新边界,团队其他核心成员各有擅长,有工业设计、人工智能和数字媒体等专业背景,大家都拿过很多奖项和荣誉。”赵洋说,团队成员中,白佳禄擅长技术、艺术与产品的跨界整合;李悦华专注三维数字视觉与虚拟空间建构;王孔主攻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是团队算法工程的核心,“团队在专业性和能力上是绝对有保障的。”

产品算力堆叠技术获高度评价

谈及团队王牌产品StackNest AI工作站的由来,赵洋打开了话匣子。

“我经常泡在许老师的工作室里,发现有很多老旧设备一直在闲置,就很心疼。”赵洋说,这些设备在当时采购时也是花了很大价钱的,现在放在那感觉很可惜,“那时候我在研究大语言模型,用的设备算力也不够,就开始尝试把这些设备的算力都集中到一起来支持我做这些研究探索。”

团队的专业背景和合作让产品逐渐成形。赵洋告诉记者,起名为“StackNest”其实与产品的核心技术有关:“我们是通过算力堆叠的方式把现在的主流消费级的显卡进行堆叠,然后使其能够满足现在AI的高算力需求——‘Stack’是堆叠堆栈的意思,‘Nest’是巢穴,象征整合一体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又把团队多年沉淀下来的AI工作流、知识库等都集成到了产品里,还内置DeepSeek和众多智能体,旨在让用户即插即用,不用过多思考那些环境的配置,也不需要再有硬件算力的焦虑。”

“该技术的创新原理在于突破传统硬件在算力上的限制,通过高效的算法和先进的架构设计,将多个计算单元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算力的大幅提升。”赵洋兴奋地说,在近日上海举办的LET’S VISION 2025展览上,StackNest团队这一技术吸引了行业专家的现场考察,专家们对其创新的算力堆叠技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创新为AI本地化部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团队已经获得了30台设备的院校订单,并与国内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团队实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借鉴

记者了解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StackNest团队也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团队已经成功申请了2项软件著作权和1项技术专利,为技术创新向商业价值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同时,团队二期研发规划聚焦技术升级,力求在AI本地化部署领域再攀高峰;供应链整合蓝图也在稳步推进,旨在打造更高效、稳定的产业生态。

“赵洋和团队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如何从兴趣出发,最终将想法落地成真实可行的产品的全过程。通过这些市场化突破,StackNest团队成功地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了商业价值,实现了从校园实验室到国际舞台的跨越。”许正兵认为,StackNest团队的实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创业不只是商业,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实践。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推动者。

潇湘晨报记者唐兵兵